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中超联赛第17轮比赛中,超长补时现象引发广泛关注。多场比赛的补时时长超出常规,浙江绿城与云南玉昆的对决更是创下116分钟36秒的比赛时长,其中上下半场补时达25分钟,相当于又进行了一场加时赛。
除了浙江绿城的比赛外,大连英博与山东泰山的比赛补时15分钟,天津津门虎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补时19分钟,长春亚泰与上海海港的比赛补时23分钟,超长补时成为本轮中超的普遍现象。
自上赛季起,中超联赛正式实施“精确补时”制度,要求裁判对每半场的补时进行精确到秒的计算,涵盖受伤球员治疗、换人、点球、红牌、庆祝进球及VAR介入等事件的时间。经过一个赛季的实施,中超的净比赛时间已达到54分01秒,较2023赛季的50分51秒提高了3分10秒,甚至超过了同期的日本J1联赛。
超长补时的初衷是为了抑制球员在场上“拖延时间”的行为。部分球队常用“拖延战术”来保持比分,例如在受伤后尽量多躺在场上,或通过频繁换人来消耗时间。延长补时后,这些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下降,比赛观赏性得到提升。
然而,超长的比赛时间也引发了对球员受伤风险的担忧。尤其在炎热天气下,延长的比赛时间对球员的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。此外,对于一些比分已然明朗的比赛,超长补时似乎显得没有必要,例如在绿城与玉昆的比赛中,下半场补时15分钟,而当时玉昆落后两球,主教练已基本替换主力,超长补时未能提高比赛观赏度。
裁判员在场上的补时决定是基于相应规则的执行,但如何在保障比赛观赏性与球员权益之间取得平衡,仍需联赛制定更周全的规则,帮助裁判员更好地做出判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